
概述
“‘雙碳’目標的提出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傳遞著對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堅定信心,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看來,能源的快速轉型發展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轉型發展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碳排放量仍然保持高位,二氧化碳減排壓力巨大。多數發達地區和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約為70年,而我國只有30年,化石能源燃燒二氧化碳減排壓力巨大,轉型發展任務艱巨。從電力行業轉型發展來講,截至2020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2億千瓦,發電量達到7.6萬億千瓦時,其中火電裝機容量占比為55.6%,發電量占比為67.9%,從“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來看,我國要逐漸減少火電,清潔能源、新能源要進一步發展,比例進一步提高,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從目前看任務艱巨。
“‘雙碳’目標的提出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能源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電力行業碳排放在能源行業中的占比超過40%。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昆認為,“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電氣化進程加快,將推動電力需求保持剛性增長。他預計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到9.5萬億、11.3萬億、12.6萬億千瓦時。“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期間年均增速分別是4.8%、3.6%、2%。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偉善表示,“雙碳”背景下油氣行業面臨五大挑戰,包括2030年原油需求量達峰,大數在7.6億噸左右;油氣資源總量是豐富的,但是埋藏的地質條件比較復雜,所以壓力很大,尤其安全方面,行業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推動能源轉型任務艱巨;面臨甲烷減排的新課題以及碳交易將顯著增加油氣行業的碳排放成本。但也有天然氣在能源轉型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新能源開發大有可為等六大機遇。
碳減排是雙碳目標的基礎性實現路徑,而碳封存、碳捕捉和森林碳匯等起輔助性作用。從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角度看,碳減排的途徑理論上主要有三條:一是調整經濟結構,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大的制造業特別是重工業的比重,提高能源強度較小的服務業和輕工業的比重;二是調整能源結構,降低碳含量高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提高零碳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低碳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消費比重;三是通過科技手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能源生產、運輸和消費環節的浪費。
相比較于發達國家,中國在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和能源效率存在明顯劣勢,在推進雙碳目標上面臨著巨大的障礙和挑戰。體現在:一是碳減排任務艱巨。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人均碳排放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6倍。2019年,中國碳放量占全球的28.8%,接近排名第2至第5位的美國、印度、俄羅斯和日本四國的總和,遠高于約18%的人口和GDP的份額,且中國人均碳排放水平已超過英國、法國等一些歐盟國家。二是碳達峰向碳中和過渡的時間短。發達國家已實現自然碳達峰,向碳中和過渡的時間有五六十年,而中國尚未碳達峰,城市化進程尚未完成,人均碳消費需求仍維持增長,向碳中和過渡的時間僅有三十年,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任務繁重;三是制造業比重將維持穩定,不會過早去工業化,能源強度下降空間受到制約。發達國家已實現高度服務化,能源強度已明顯下降,但中國目前剛接近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經濟發展和追趕任務繁重,中國可優化經濟結構,淘汰鋼鐵、水泥、玻璃等過剩行業部分產能,降低工業經濟的比重,但制造業是立國之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宜維持穩定。四是能源轉型面臨資源稟賦瓶頸制約。目前,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高達60%,非化石能源占比僅15%,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高度依賴進口,能源供應安全風險居高不下,水電和核電等清潔能源發展空間受限,光伏發電和風電發展勢頭雖迅猛但占比太低,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煤炭仍將扮演兜底保障的功能。
電力行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電力替代化石能源的進程將會加快,電氣化時代會加速到來。這對中國電力系統而言,既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巨大的挑戰和緊迫的任務。電力行業是中國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門,且一煤獨大的特點突出。2020年,中國電力行業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37%;煤電發電量占比60.8%,而風電光伏發電量占比僅9.6%。目前,電力行業面臨的緊迫問題有:一是如何在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就業穩定和盡量減少前期投資浪費的前提下,逐步、有序地推進中國現役的1000多座燃煤電廠的退役;二是如何處理風電光伏在未來大量并網和消納后給電力系統安全帶來的沖擊;三是可再生能源大發展將會推動銅、鋰等金屬需求出現長期結構性增長,且金屬礦石資源供應壟斷程度高于油氣,未來能源地緣政治焦點可能由油氣轉移至銅、鋰等金屬上,從而如何維護重要金屬供應穩定將是一個日益嚴峻的挑戰。